
在深圳湾口岸最大线上配资
有个身影在出境小车查验厅
格外瞩目
他的皮肤是常年风吹日晒
烙下的黝黑
步伐却沉稳而有力
穿梭奔忙于人潮和车流间
他就是深圳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
深圳湾边检站执勤五队
三级高级警长戴卫国
坚守国门41载
入党38年
戴卫国先后7次荣立个人三等功
8次被评为“优秀公务员”
从“小戴”到“老戴”
变的是刻痕的皱纹、染霜的青丝
不变的是他那颗
永远炽热跳动的“卫国”之心

1984年
18岁的广西小伙戴卫国怀揣梦想
踏入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特区参军
然而来新兵连的第一年
他却被分配到了炊事班
锅铲取代了钢枪
帮厨替代了训练
“这个岗位
与我最初想象的军营生活
大相径庭
我对做饭一窍不通
但既然分配到了这里
就要把这份职责扛起来!”
回忆起初为“伙头兵”的日子
戴卫国目光坚定地说

青年时期的戴卫国
此后厨房就是戴卫国的战场
三伏天里
后厨的温度计常飙升至50℃以上
在战友们眼中
这个“新兵蛋”总是
起得最早、睡得最晚
抢着干最脏最累的活
是个满脑子装着
柴米油盐的“傻大厨”
从手忙脚乱到有条不紊
从卖相差的“糊糊菜”
到色香味俱全的年夜饭
戴卫国悟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
“工作中每一步都是积累
都不白走”
这份在烟火气中淬炼出的韧劲儿
并未囿于三尺灶台
白天挥动锅铲
夜晚戴卫国便捧起书本
在昏黄的灯光下
一个梦想已在他心中扎根
去守卫国门!
到炊事班的第二年
他终于凭借自学成功进入了
原深圳边防检查站外语班
1988年
学成归来的戴卫国
来到罗湖边检站外宾科
真正踏上了为国守关的新征程

1987年,外语班合影(前排右四为戴卫国)
八九十年代的罗湖口岸
前台验放全凭“眼看手摸”
没有现代科技的辅助
海量的工作要求全凭手抄脑记
容不得半分马虎
巨大的责任与紧迫感
化作了戴卫国钻研业务的动力
千禧年后
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宽
出入境边防检查工作的标准
也越来越高
当不少检查员因口语怯场时
戴卫国操着一口
带浓重广西乡音的英语
与外籍旅客交流
心态越来越自信
沟通越来越从容
当各国出入境证件在戴卫国手中翻飞
他深知
时代奔腾不息
“老知识”必须适配“新变化”
方能与时代共进

戴卫国在前台验放外籍旅客
这股永不停歇的学习劲头
让他始终保持着“电力满格”的状态
2015年
戴卫国主动申请调入深圳湾边检站
同事不解地问
“罗湖忙时你在罗湖
深圳湾累时你偏往累处跑
图什么?”
老戴的回答掷地有声
“不忙不苦,人生没滋味!”

戴卫国在检查出入境小车
面对从未接触过的小(客)车查验工作
年过半百的戴卫国
没有丝毫畏难
他如饥似渴地钻研业务资料
仅用短短两周
便熟练掌握了出入境车辆验放技能
凭借这股子钻劲和拼劲
他成为全队第一个
通过验证警力达标考核的“60后”
再次证明了年龄不是界限
勤奋才是通行证

戴卫国在台风天气下巡查现场
2018年9月
台风“山竹”肆虐鹏城
交通几近瘫痪
险情处处告急
戴卫国毅然顶风冒雨
轮勤间隙主动请缨驻守口岸
狂风暴雨中
他不顾安危
顶风冒雨按时按质完成巡查任务
排除安全隐患
当风势渐歇,口岸恢复平静
他已坚守岗位长达12小时

戴卫国与徒弟
“老戴是我的从警领路人
他教会我的第一个本领
就是打心眼里热爱工作、敬畏工作”
提起师父戴卫国
徒弟们的话语里满是敬重与感激
2005年
已是队里“定海神针”的戴卫国
自觉肩负起“传帮带”的使命
从证件识别要点介绍
到录入规则解析
从人证对照的诀窍
到精准查缉的指导
每一次勤务间隙
总看到“戴师父”
与一群年轻民警凑在一块
热烈探讨着业务知识
“在戴哥心里
做边检人,先要学做人”
戴卫国以言传身教
将“做人要实,工作要细”这八个字
深深地刻进徒弟们的心坎里

戴卫国与青年民警
这位在国门一线躬耕不辍的卫士
用四十载如一日的踏实步履
用工匠般精益求精的执着追求
将一颗赤诚的“卫国”初心
塑造成精神灯塔
照亮“后浪”前行的征途
戴卫国,好样的!
来源:公安部新闻传媒
盛宝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